■奉化江口中學 卓蘇青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之母。中學素描教學,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術特長生的專業水準,也會對學生在未來的藝術實踐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各種表現形態上五花八門、紛繁復雜的美術高考形式的沖擊下,作為中學美術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對高中素描教學有新的思考和定位。
線描的訓練使學生的目光更具發現力,體驗對象更加細致入微,審美感亦得到提升。幾乎沒有不能用線條代表或重新創造的東西。因此,對線的研究應當放在與素描、色彩等基礎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學生對物象線性的感知與線的運用成為一種重要的能力。
改變單一的觀察方式
從以美術為特色的高中教學上看,教學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高考的需要,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安排還是方法都比較單一。素描是造型藝術中最直接、最單純的表現方法,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表現基礎。繪畫語言是以可視形象來反映客觀事物,造型能力也是一種描繪能力。我認為,素描教學在教學內容、課題設置、訓練方式和教學模式上,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乏味的模式,在注重學生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發揮素描的表現能力和審美功能,鼓勵學生再創造。
我覺得在素描教學中可以實行幾個相結合:首先,單一枯燥的寫實教學方法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其次,長期注重臨摹、寫生能力與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相結合;再次,注重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由于素描教學中都是技能訓練,在理論和賞識這塊重視不夠,而學生的基礎普遍又較差,如何使他們掌握素描技能的同時,又樹立起良好的審美觀呢?
素描對象的著眼點是立體、空間及明暗色調,在理論上排斥線的存在,所以一般學生作畫往往是從立體的、光影的方面去觀察體會,也就形成了在這方面的視覺敏感。因此在以往的素描教學中,立體的、空間的、明暗的表現方式成為慣用的甚至唯一的手段,即使用線條描繪形象也大多是以速寫的方式著眼于對象的造型,而不去注意對象線性結構的方方面面。光影和色彩的復雜性以及背景因素的干擾,分散了學生對物象輪廓美感及線性關系的注意,而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物象的輪廓和線性因素才是打動人的視覺元素。
作為造型藝術基礎訓練的幾個方面:明暗、體積、塊面、色彩、點線,這些課題在于使學生能從物象的不同屬性中敏銳地獲得不同的視覺感受,并運用相應的手法自由地去表現對象。在自然中,我們不僅看到繽紛的色彩,斑斕的光影和形形色色的物象形態,還能看到優美線條的存在。
多做輪廓線和探索性線條的練習
線是否存在?按照物理學的觀點來看,線并不存在。對于物來說,即便是細微的對象都是由若干個面組成的。所謂線不過是人們眼中的物體輪廓與空間的相鄰關系,是一個假設的邊緣線,因而它具有主觀性。但對于我們的視覺經驗來講,線卻是存在的。如看到一截繩子,或橫空的電線,或枯枝柳條,我們會產生線的印象,從而得知線是一種形狀概念。由于線往往和形、體、色、光等視覺同時并存,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我對線條的重新認識和運用,也做了一些適當的嘗試。
線條,具有高度的表現力,可以表現方向,能夠準確、概括地勾畫出對象的形體輪廓,顯示和分割空間以及捕捉各種動態,有著豐富的形式美感和表現力。輪廓線是畫出形狀的邊緣,將每個形體、塊或區域與它臨近的形狀分割開來的線條。
為了提高學生畫輪廓的敏感度和技巧,我在教學當中適當地安排一些復雜的靜物。如一個敲碎的石膏頭像、噴水壺、抹布或其他不規則的鞋子、衣物或玩具等。這時給學生提出幾個要求:一是從最近的物體或最突出的部分開始畫,想著眼睛接觸對象形狀邊緣的時候正是鉛筆在畫紙上的時候,前提是控制自己不去看畫面;二是線條盡量要用長線畫出形體,而不是短的速寫線條來畫;三是要求學生盡力追蹤形體邊緣起伏和彎曲特點,有意識地做到眼睛和手之間的協調意識。
與單一描繪性輪廓線不同,探索性線條畫出了線條的多樣性,它是一種流暢的、且更能捕捉和確定形體的線形表現。同樣也可以選擇任何能畫的主題。比如:人物速寫教學練習中,用眼睛自由地在形體周圍和內部漫游,然后用手同樣自由發揮,感覺、描述、繪畫對象。也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經常去捕捉一些運動過程中的人物動態速寫。
通過畫大量的不同物體來提高學生的運線能力,練習觀察形體的方法,使線條更流暢。在這些線條訓練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畫中的線條是否有了變化?感覺這些線條是否隨意、新鮮,沒有經過深思熟練?是否能對繪畫內容清晰地表達出來?畫面是否更有生命力、更有特色、更具表現力?
線條是心靈與物象溝通的媒介
馬蒂斯曾說:“如果線條是訴諸于心靈的,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那你就應該先畫線條,等到心靈得到磨煉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條合乎理性的道路。”線的運用實際上由我們的內心支配,它成為我們的心靈與物象美溝通的媒介。
歷來畫家均十分注重素描的線條運用。線條成為畫家抒發情感、創設藝境的基本載體。不難發現,梵高對線條有一種天生的敏感,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隨處可見。在《憂傷》中,畫面元素很簡單,只是通過一些簡潔有力的線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干瘦悲傷絕望的婦女。手臂的線條直而硬,頭部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滿頭的黑發凌亂地披落在肩上,手和腳的位置加強了畫面的穩定性,單純的素描材質更是加強了畫面憂傷的感覺。作者的表現方式可以說很單一,沒有強調光影,只有線條,沒有過多的贅筆,就像中國古代的畫像磚一樣,通過簡單的輪廓線就生動地表現了一種動勢。